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壹
知幻即离,不作方便;离幻即觉,亦无渐次。
释义: 当觉知到世间万象皆为虚幻时,无需刻意造作,当下即可脱离执着;而脱离幻象的瞬间,便是觉悟本身,没有次第之分。
感悟:现代人常困在“求不得”的焦虑中——追求财富却沦为金钱的奴隶,渴望爱情却在计较中失去真心。《圆觉经》说“诸幻皆空”,就像镜中的影像看似真实,实则只是光影的游戏。有位樵夫曾在山中迷了路,惊慌中发现脚下的溪流始终流向同一个方向,于是顺着水流找到了归途。这启示我们:觉悟不是漫长的跋涉,而是放下执念的刹那转身。当我们不再为镜花水月耗费心力,本自具足的智慧便会自然显现。如同乌云消散时,阳光本就存在,无需额外寻找。蝴蝶挣脱茧房的瞬间,并非学会了飞行,而是忆起了天空的模样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贰
一切众生种种幻化,皆生如来圆觉妙心。
释义:一切众生所经历的种种虚幻变化,都是从如来的圆满觉性中生起的。这些虚幻的变化,犹如空中的花朵,从虚空而有,最终又归于虚空。
感悟:生活中,有人在困境中一蹶不振,有人却能将苦难淬炼成珍珠。唐代有位禅师曾问弟子:“如何让一滴水不干涸?”答案是“融入大海”。我们每个人都是觉性之海的浪花,却常误以为自己是孤立的个体。就像月亮倒映在千万个水洼中,看似分离,实则同属一个月亮。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与天地万物本为一体,便能超越小我,在平凡中照见永恒。正如沙漠中的胡杨树,虽独自扎根,却共享同一片星空的照耀。每粒沙子都藏着沙漠的呼吸,每颗星辰都闪烁着银河的光芒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叁
众生幻心,还依幻灭,诸幻尽灭,觉心不动。释义:众生的虚幻之心,依赖于虚幻的境界而存在。当所有的虚幻境界都灭尽时,觉悟之心便如如不动。感悟:现代人常被情绪左右——升职加薪时欣喜若狂,失恋失业时痛不欲生。但情绪如同天气,有阴晴雨雪,而观照情绪的那颗心,却始终宁静。宋代文豪苏轼被贬海南时,曾写下“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”,正是这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。若能以明镜之心映照世事,便会发现:烦恼不过是镜中的浮云,真正的自己从未动摇。如同深潭映月,月影虽摇曳,潭水自澄清。飓风过境时,深海依然保持寂静;世事变迁中,觉心始终如如不动。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肆
一切众生于无生中,妄见生灭,是故说名轮转生死。
释义:众生在本无生灭的实相中,因执着于生灭假象,陷入无尽轮回,如同在旋转的火轮中追逐光明。
感悟:我们执着于“我”的存在,为青春流逝焦虑,为离别痛苦。但生命的本质如同流水,看似流动不息,实则每一刻都是全新的开始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衣袂飘飘,看似动态,实则是静止的线条组合。若能超越对“生”的执着与对“灭”的恐惧,便能在无常中安住,如同落叶归根,坦然接受生命的自然流转。就像四季更迭,看似消逝的风景,实则是生命循环的诗行。当你不再追逐浪花的形状,便会看见大海的永恒;当你不再执着生死的表象,便能体悟生命的实相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伍
一切诸众生,身心皆如幻,身相属四大,心性归六尘。释义:众生的身体由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元素构成,心性则被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尘所染,如同露珠暂驻荷叶,终将消散。 感悟:我们常将身体视为“我”,为美容养颜耗费精力;又将心念等同于自我,被外界诱惑扰乱心神。但身体如同暂住的客栈,心念如同过往的旅客。露水虽晶莹剔透,却转瞬即逝。若能看破身心的虚幻本质,便能从“占有”转向“体验”,在无常中保持自在。就像旅人不会执着于客栈的陈设,而是享受沿途的风景。如同烛火照亮房间,却不属于任何一件器物。河流终将归入大海,而浪花从未真正拥有过自己的形状;生命终将回归本源,而我们本就不属于任何形式的牢笼。图片
图片
图片
分享,点赞此文一切功德,皆悉回向给众读者···
END
若喜欢,欢迎关注"悟典致知"
图片
谢谢帮忙点亮“点赞”+“在看”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市配资行情,股票配资排排,安全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