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以为,兄弟姐妹关系变坏了,其根源就是父母偏心。
父母把爱给了某一个孩子,大量的财产给了某一个孩子,或者给了某个孩子更多学习机会,与此同时,压制了那些不喜欢的孩子。
父母的做法,导致大家的心理失衡,从而争执不休,也有人在尽孝方面,找到了不孝的理由。
如果你是成年人,再去说父母偏心,引发了兄弟姐妹的争斗,显然是“自己的问题”。
不管父母如何偏心,用的都是自己的钱财,并且父母也有处置钱财的权限。就像一个成年人,打工赚来的钱,自己有处置的权限。
从家庭关系来看,比偏心更可恶的,就是“贪心不足”。
因此,兄弟姐妹成年后,关系变坏的根本,就是一个——我要的太多,他给的太少。造成了“心”的不平衡。
01
说起兄弟姐妹关系,大家会想到曹植、曹丕。
兄弟两个人,少年时,就存在家庭位置的明争暗斗。
父亲曹操,一开始想把当家人的位置给曹植,也很欣赏曹植的文采。
按照老规矩,位置应该给曹丕,毕竟,“嫡子继承”才能让周围的文武大臣满意。
经过多番考虑,曹丕接替的位置,并且在曹操过世之后,就称帝了。
曹丕作为皇帝,很担心曹植和自己继续争斗,就出了一个难题:让曹植七步内写诗一首,写不出来,就问斩。
曹植信手拈来:“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。”
为什么兄弟关系越来越糟糕,写诗是表面现象,根源是——曹植一直表现出对家庭的各种不满。
曹植被封为临淄侯,却破罐子破摔,因为他没有被封为太子;
三十多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,鄄城侯,邑八百户,内心的愤怒,却更多了——拔剑捎罗网,黄雀得飞飞。
当曹植被封为鄄城王,邑二千五百户的时候,内心的悲愤,似乎到了极点。
曹丕过世后,曹植立马对新皇要求,自己要参政。
历史学家陈寿,对曹植的点评,比较到位:“陈思文才富艳,足以自通后叶,然不能克让远防,终致携隙。”
曹植有文采,但是在带兵打仗方面,终究无法走远,而他只看到自己的优点,不看自己的缺点。
同样,曹植在家里,也只看自己被薄待的一面,没有看到自己被厚待的一面。
每个人都是“比上不足比下有余”,而曹植一直对上进行比对,并没有想到,自己已经是“侯”,邑几千户,生活条件不是一般般的好。
总以为父亲给得太少,没有给太子的位置;想兄弟给的太少,对封侯都不满足。
社会上,见过太多的人,对自己从大家庭里得到的东西,不满足。真正得到的东西,一直被忽视。
父母给他吃喝十几年,送他读大学,但是因为父母没有把房子给他,就认为父母薄情。
父母给他房子,因为没有买车,就认为父母不爱他。
父母给他房子车子,但是存款却给了另外一个孩子,他就把父母视为眼中钉。
父母给女儿陪嫁几十万,引发了儿子大发雷霆——凭什么要对女儿那么好?
哥哥开工厂,安排弟弟去一线车间,弟弟愤愤不平——怎么说,应该安排一个经理岗位吧。
哥哥做生意,安排弟弟管钱。弟弟对收入不满意,还偷藏私房钱,导致亏空。迫使哥哥解聘弟弟。
弟弟借了几十万给哥哥,但是哥哥却没有准时还,还说:“他那么有钱,也不在乎这一点点。”
一个人的脑海里,总是这样:“无论我拥有什么,我总是需要更多。”那对于家人,肯定无法好好相处。
02
很多年之前,我住在农村。
隔壁的大爷家,准备了年猪,卖掉一部分,剩下的就分给两个儿子。
大爷把猪大肠分开,两个儿子各拿一份。
大爷给了两个儿子,各二十斤猪肉。在称秤的时候,给大儿子家的肉是平秤;给小儿子家的肉是抬秤——秤杆翘起,高高的。
大儿子就很生气,说:“爹,你对小儿子偏心,不应该做得如此明显吧?”
大爷愣住了,不知道如何回答。然后大爷把半边猪头肉,给了大儿子,这才算数。
有句俗语:“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。”
如果把家庭里的不公平,放大来看,那就是一个巨大的不公平,是天大的事情,足以让自己和家人反目成仇。
而家里的事情,又没有办法做到“绝对公平”,那家人反目成仇就是注定的结局。
兄弟姐妹们,除了偏心,我们还有关心、仁心、诚心。正所谓,心有多大,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。
能够促进关系和睦的,不是把一切偏心都消除,而是放大自己的格局,把一切偏心的情况,都包容。
黄宗义说:“骨肉之间,多一分浑厚,便多一分天性,是非上不必太明。”
不要什么都区分清楚,有些和感情混在一起的金钱关系,糊涂一些,吃亏是福。
03
隋朝有一位官员牛弘,下班回家,听妻子说:“弟弟醉酒,把驾车的牛都斩杀了。”
牛弘笑着说:“没事的,做成牛肉干,分给大家吧。”
妻子以为牛弘没听到,重复了一遍。
牛弘说:“我知道了。”
弟弟闻讯,非常惭愧,想尽办法戒酒。
唐代名臣魏征点赞:“其宽和如此。”
如果心足够宽,那父母给的那一点点东西,多了少了,又算得了什么呢?
如果自己足够强大,那兄弟姐妹帮一把,不帮忙,又有什么关系呢?
你要的,和家人给的,永远不会平衡。
只有感激家人给的,自己去获取想要的,不计较家人不给的,家庭总是风平浪静。
作者:布衣粗食。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。
#优质好文激励计划#
股市配资行情,股票配资排排,安全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